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在危险的抗疫路上,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医院病人分流的前线卫士,她们奔波于患者家中、救护车、急诊科之间,她们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抢救每一位病患的生命......她们是随县中医医院奔跑着的“急诊人”!
一月下旬,因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需要,医院重设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并新增三个发热病区、一个院外发热留观病区。新增科室人员紧张,医院领导考虑到急诊科护士在消杀防控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方面经验丰富,抽调两人前往新科室增援。张云霞和王晶晶临危受命,从本就异常繁忙的急诊科赶赴隔离病区紧急支援。急诊科人员不足,在市内医院进修的杨莹雪得知后,决定立即赶回科室。那天下着雨夹雪,道路封行,25公里的路,她整整步行了8个多小时,终于从随州走回了医院,重返急诊科工作岗位,投入抗疫之战中。
如果说急诊科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线,那预检分诊就是最前沿的阵地,两位年过50的老护士苏功菊、何儒秀主动找到急诊科说:“王护士长,你们的年轻人都上了前线,作为老同志,我们也不能拖后腿,预检分诊我们上!”坚持“不漏诊、零感染、严防死守”的原则,她们坚守分诊卡口,为每一位来到医院的病人测体温,询问病情,根据其具体情况及时分流到相关科室,让这第一道防线牢不可破。
随着疫情的发展,急诊科任务增加:固定两台急救车专门负责确诊或者疑似病例接诊和转运,安排两名护士固定跟车,以保障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科室的护士们主动请缨,争先恐后,最后护士薛亭亭和刘春玲说:“大家都别争了,我们两个去!你们都是家里的独子,我们两个家里姐妹多”。“护士长,请愿书拿来,我们再签一次,无论生死…”看着她们坚定按下红手印,大家的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为姐妹们担忧,更为她们自豪!
急诊科患者流量较大,护士每天要反复进行各种规范的防护动作和急救车的整理消毒工作,日常工作量翻倍,看似微小的动作,也消耗大量的精力体力,但是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急诊的步伐匆匆,却坚强有力,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哪怕风雪险阻,她们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一天早上,科室突然接到电话,隔离病区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陷入昏迷,他有主动脉夹层病史,极度危险,需马上转上级医院治疗。急诊科迅速组织转运。途中,这位患者呼吸急促,伴随着喘气排出大量呼吸道分泌物,在狭小封闭的非负压救护车上,感染几率大大增加,护士刘春玲冒着风险,及时清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患者供氧给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紧急送到市医院后,由于无法联系患者家属,她又帮忙办理入院手续,亲自送患者做CT和其他检查治疗,直至将患者顺利送进上级医院病房内才松了一口气。
急诊科司机班人员在战“疫”时期是最忙的人群之一。急救车除了24小时正常出诊,还要转运危重患者,送康复患者回家,并且每接一次病人就要与护士一起进行一次全车的清洁消毒。他们还要负责运送物资,既是驾驶员,又是搬运工。24小时连轴转成为常态,通常值班期间不下车,很少有休息时间,吃饭也不能保持准点,困了就趁空隙时间在方向盘上趴一下,累了就喝些饮料醒醒神,以保证行车安全。一天夜里,发热病区一位老太太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死亡。事发突然,夜深不便,根据政策要求,家属也无法陪同,遗体需就地火化。救护车司机小祁说:“你们别担心,我去送奶奶最后一程。”他将老人遗体送至殡仪馆,与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亲手将老太太的遗体送到火化台上,不负患者家属的嘱托,圆满完成了这工作范围外的任务。
急诊科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3岁,在日常生活中,他(她)们是受人尊敬的长者,也是需要呵护的爱人,抑或是爸妈宠爱的宝贝,但奔跑在抗疫之路上时,他们都是大无畏的勇士,是无愧无悔的急诊人。(王晶晶 徐小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